新聞中心
2019諾貝爾化學獎頒出,3位科學家因鋰電池開發(fā)領域獲獎
2019-10-15 11:39:19
古迪納夫1922年7月出生于德國,現(xiàn)年97歲。他于1943年獲得耶魯大學數(shù)學學士學位,隨后于1951年和1952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。他的職業(yè)生涯始于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,在那里他為數(shù)字計算機的隨機存取存儲器(RAM)的開發(fā)奠定了基礎。離開麻省理工學院后,他于1976年至1986年加入牛津大學擔任教授和無機化學實驗室負責人。正是在這段時間里,古迪納夫發(fā)明了鋰電池。離開牛津大學后,他加入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,現(xiàn)任該校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。
威廷漢1941年出生于英國,1968年在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。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在于尋找能夠推進儲能的新材料,以顯著提高電化學裝置的儲存能力。近年來,他的研究集中在新型無機氧化物材料的制備及其化學和物理性質。最近,他的課題組發(fā)現(xiàn)了單相反應在電池電極放電中的關鍵作用。
吉野彰(Yoshino Akira),日本化學家,現(xiàn)代鋰離子電池(LIB)的發(fā)明者,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與查爾斯·斯塔克·德雷珀獎。1983年,吉野運用鈷酸鋰(LiCoO2;鋰和氧化鈷的化合物,由約翰·B·古迪納夫、水島公一等人發(fā)現(xiàn))開發(fā)陰極,運用聚乙炔開發(fā)陽極,在1983年制出世界第一個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原型。1985年克服諸多技術問題,徹底消除金屬鋰,確立了可充電含鋰堿性鋰離子電池(LIB)的基本概念,并取得日本注冊專利。吉野彰的鋰電池突破以往鎳氫電池的技術限制,開啟了行動電子設備的革命。由于極高的安全性、穩(wěn)定的能量輸出以及合理的價格,鋰離子電池最終于1991年由SONY首次商業(yè)化。2014年,美國國家工程院公認約翰·B·古迪納夫、西義郎、Rachid Yazami和吉野彰為現(xiàn)代鋰離子電池所做的先驅性和領先性的基礎工作。
吉野彰1948年1月出生于日本大阪。1970年從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科畢業(yè),1972年獲京都大學工學碩士學位,2005年獲大阪大學工學博士學位。1972年吉野進入旭化成工業(yè)株式會社(現(xiàn)·旭化成株式會社),1994年擔任AT&T技術開發(fā)部長,1997年擔任旭化成(株)離子二次電池事業(yè)推進室室長,2003年升任旭化成Fellow。2005年至今擔任旭化成(株)吉野研究室室長。
聯(lián)系我們

展商中心
電話:
+86-21-61170511
郵箱: heli@heliexpo.cn